读《论语》品古人智慧之四十八
发布日期:2025-10-09 01:47    点击次数:92

千年损益鉴:从《论语》章句看文明传承的智慧密码

作者:洪涛

图片

一、杏坛问礼:千年之问的缘起 暮春时节的曲阜,杏坛下的垂柳已抽出新绿,微风拂过,带着泗水的潮气。子张身着麻布深衣,腰间系着素色丝带,快步走到孔子面前,躬身行礼时衣袂轻扫过青石地面,留下细微的声响。他抬头时,眼中满是对未来的追问,声音清亮却带着几分急切:“夫子,十世之事,可得而知乎?”

图片

彼时孔子正坐在杏坛的石凳上,手中摩挲着一卷用竹简编成的《夏书》,竹片的纹路在阳光下清晰可见。听到子张的提问,他缓缓抬眼,目光掠过坛下弟子们或疑惑或期待的脸庞,最终落在远处周公庙的飞檐上,仿佛穿透了时光。片刻后,孔子的声音响起,平和却带着千钧之力:“殷因于夏礼,所损益可知也;周因于殷礼,所损益可知也。其或继周者,虽百世,可知也。” 二、古今相照:损益之道的生动演绎 (一)古代:从礼乐到典章的传承与革新 西周初年,镐京的宫殿里灯火通明。周公旦手持龟甲,站在青铜礼器前,身后是记录着殷商礼制的竹简。他看着竹简上“以人殉葬”的记载,眉头紧锁——这是殷商礼制中残酷的一面,必须“损”去。随后,他提笔在新的典章上写下“明德慎罚”,将殷商的“敬天事鬼”转化为对人间道德的重视,这便是“益”。钱穆先生在《论语新解》中曾说:“礼有损益,而其大本则相承。”周公制礼作乐,正是在继承夏殷礼制核心精神的基础上,删繁就简、去恶存善,最终形成了影响中国三千年的礼乐文明。

图片

到了汉代,董仲舒在长安的太学里,面对汉武帝“天人三策”的询问,提出“罢黜百家,独尊儒术”。他没有完全抛弃先秦诸子的思想,而是将道家的“天人合一”、法家的“大一统”融入儒家体系,对传统儒学进行“损益”。杨伯峻先生在《论语译注》中注解此章时说:“'损益’即增减,指的是制度条文的调整,而非根本原则的改变。”董仲舒的改造,让儒学从诸子之学成为国家意识形态,正是“损益之道”在制度层面的经典实践。 (二)近现代:从救亡到复兴的探索与坚守 1840年,鸦片战争的炮火击碎了清王朝的天朝上国梦。林则徐在广州的虎门,看着被销毁的鸦片浓烟滚滚,心中满是对国家前途的忧虑。他意识到,单纯固守传统礼制已无法应对西方的坚船利炮,必须“益”入西方的科技与制度。于是他组织翻译《四洲志》,成为“开眼看世界”的第一人——这是近代中国对“损益之道”的初步探索,“损”的是闭关锁国的愚昧,“益”的是睁眼看世界的清醒。 新中国成立后,如何在传承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建设现代化国家,成为时代命题。1978年,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改革开放,明确“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不变,具体体制机制改革”。这正是对“损益之道”的当代践行:“损”的是计划经济体制的僵化弊端,“益”的是市场经济的活力与效率。李泽厚先生在《论语今读》中强调:“'损益’的本质是'承旧开新’,既要守住文明的根脉,又要跟上时代的步伐。”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成就,恰恰印证了这一智慧——我们没有抛弃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,却通过体制改革让国家焕发新生。 三、名家解码:损益智慧的多维阐释 于丹教授在解读此章时,曾举过一个生活中的例子:“我们过年贴春联,这是从古代'桃符’传承下来的礼俗,这是'因’;现在很多人用电子春联、环保春联,这是'损益’。传统的内核——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没有变,但形式随时代调整,这就是'虽百世可知’的道理。”这个生动的比喻,点出了“损益之道”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——传统不是静止的标本,而是流动的活水,唯有在传承中创新,才能永葆生机。 钱穆先生则从历史哲学的高度指出:“中国历史的演进,不是断裂式的革命,而是连续式的损益。夏商周三代的礼制如此,后世的制度演变亦如此。”他以科举制为例,科举制源于汉代的察举制,唐代完善考试制度,宋代糊名誊录,明代八股取士(后期僵化需“损”),清代沿用并改革——每一次调整都是“损益”,核心都是“选贤与能”的传统精神,这正是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关键。 杨伯峻先生的注解则更注重文本的准确性,他指出“十世”“百世”并非实指,而是“极言其久”,孔子的核心观点是“历史有规律可循,文明有传承可言”。这种规律,就是“因”与“损益”的辩证——没有“因”,文明就会断裂;没有“损益”,文明就会僵化。 四、当下启示:在传承中书写新篇 如今,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,依然能从“损益之道”中汲取智慧。比如传统文化的复兴,不是要恢复长袍马褂、三跪九叩的旧形式,而是要“损”去其中封建礼教的糟粕,“益”入现代价值观的内核——将“孝”转化为对长辈的关爱,将“和”转化为对和谐社会的追求,将“诚信”转化为市场经济的基石。 再看科技发展,我国的5G技术、量子计算,不是凭空创造,而是在继承全球科技成果的基础上“损益”创新——“因”的是人类共同的科技智慧,“损”的是国外技术的垄断壁垒,“益”的是符合中国国情的自主创新体系。这正是孔子“虽百世可知”的远见卓识——无论时代如何变迁,文明的传承与革新永远是不变的主题。 杏坛的微风穿越千年,依然吹拂在我们心中。子张的提问,孔子的回答,不仅是两千多年前的一场对话,更是留给我们的文明密码。读懂“因”与“损益”,我们就能在历史的长河中把握方向,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处书写新的篇章——这,就是古人智慧给予我们的最珍贵的启示。

二哥的万花筒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
下一篇:没有了